近日,青岛地铁集团与华润置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推进“青岛TOD一号工程”,探索“站城共生”发展新模式。
这不仅是两个企业的合作,更是一场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双向奔赴。在青岛北站片区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,历史保护与现代开发、交通枢纽与生活社区、工业记忆与创新产业正走向深度融合。
青岛TOD一号工程的战略价值
TOD(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)模式,已成为破解现代城市发展瓶颈、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路径,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。
而青岛TOD一号工程的核心区域位于青岛北站片区,占据市区几何中心的战略位置。该项目北接金水路,东临四流南路,南至太原路,西往胶州湾,形成天然的地理枢纽。
项目的交通网络布局极具前瞻性,依托“2+3+2”立体交通体系:整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、青岛北站两大枢纽,地铁1号线、3号线、8号线三线换乘,以及跨海大桥、环湾大道等快速路网。这一布局实现了空铁半小时直达的高效连接,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能。
青岛地铁集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体,系统梳理全市已获批13条线路、266个站点周边土地,建立了占地逾万亩、投资超千亿的TOD项目库。
合作方华润置地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综合型地产开发商之一,已在全国31个城市落地76个项目,覆盖3500万平方米开发体量,其成熟的“轨道建盖+站城一体+立体枢纽”开发模式,为项目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目前,青岛TOD一号工程建设已全面提速,核心项目、关键配套与枢纽工程同步推进。这个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的交通枢纽,将通过立体化开发实现“到站即入城”的无缝衔接。地铁、高铁、公交在此交织成网,形成真正的城市流量入口。
国棉六厂片区改造:工业遗产活化的创新样本
工业遗产,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奋斗精神。
活化利用这些“工业锈带”,远非简单的怀旧情结,更是一场关乎城市灵魂重塑与发展动能转换的深刻实践。
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首个落地项目,国棉六厂改造承载着青岛工业历史的集体记忆,如今正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。
这座始建于1921年的钟渊纱厂旧址,曾是青岛工业飞速发展的见证者,如今在“修旧如旧、功能再造”理念下迎来新生。
项目创新性地采用“招商策划+规划设计+文保利用”三位一体模式,注入现代城市功能。
这种开发思路避免了大拆大建,既尊重历史肌理,又满足当代需求,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创新路径。
围绕“纺织文化”与“胶济铁路”两大核心主题,项目规划了集文化场馆、创意办公、主题商业于一体的生态圈。通过引入沉浸式展览、夜间光影秀等互动场景,实现“工业怀旧-设计创新-文旅体验”的闭环。
在运营策略上,项目则采用“短期引爆+长期运营”组合拳:短期依靠大型赛事、明星活动聚集人气;长期则通过设计师社区与全龄友好空间维持热度。这种策略有效解决了工业遗产改造后持续吸引力不足的普遍难题。
可见,双方此举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,正是为了赋能城市更璀璨的明天。
激发轨道与城市的协同效应
此次合作本质上是“轨道基建能力”与“城市综合运营经验”的强强联合。青岛地铁提供站点周边稀缺土地资源,华润置地则贡献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,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。
轨道交通网络与商业运营的协同效应尤为突出。地铁网络为项目输送稳定客流,商业运营则通过优质内容创造消费需求,形成良性循环。这种协同将成为TOD模式成功的核心支撑。
轨道延伸的方向,正与城市生长的脉络开始同频共振。在青岛北站,地铁1、3、8号线在此交汇;在国棉六厂旧址,纺织机械的轰鸣已被文化场馆、创意办公和主题商业的活力取代。
当轨道交通的脉搏与城市发展的心跳和谐共振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车站的升级、一片厂区的重生,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成熟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